July 5, 2012

  • 轉載:因材施教

      

    從「學民思潮」臉書頁,別人的留言看到的,談芬蘭的教育
     
    〈因材施教〉
    http://www.readersdigest.hk/article/2147 
     
     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郊區有一家波基拉克索小學,學習氣氛之佳,令全球教師稱羨。安娜李納.奧基努拉教的是一個幼稚班和一年級的混合班,學童圍坐圓桌旁,繪畫冬天景色。奧基努拉在小孩間走來走去,看見一名學童在畫松鼠奔走兩樹之間,俯身稱讚他畫得好。她告訴記者:「我們會留意學生是否有自己的學習方法。小孩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進度。」
      在樓上的教室,茉薇.華妲正在輔導四、五年級學生。他們一共有二十八人,年齡是十歲至十一歲不等,有些在做歷史科功課,有些在答數學題,有些則在作文。華妲指著牆上一個圖表,上面有彩色標識,列明每個學生每天的功課。她說:「我們的學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不一定在同一時間做同一樣的事,彼此進度也未必相同。」
      華妲教室外面是一條明亮的走廊,四個男孩做完功課後,蹲在那裡對弈。三個女孩則在寬敞校園的另一處排練現代舞,準備演出,附近沒有教師。教師督導不嚴,但校園非常安靜。芬蘭所有小學生在校內都不穿鞋子,只穿長襪,所以走路也特別安靜。
      波基拉克索小學有二百八十名學生。校長基莫.桑茲特洛姆說:「所有學生的讀書計畫都由他們自行制定,在家長和教師輔導下,訂立自己的目標,讀書自然興味盎然。假如學生數學上需要幫助,一定會得到幫助;假如學習語言比同學快,那也不妨快一點。」
      這些學童參與了全球最成功的教育實驗。二○○三年,經濟合作發展組織(OECD)在全球展開綜合調查,最近發佈調查結果,顯示在科學和閱讀能力排名中,芬蘭學生掄元,領先其他四十個國家及地區,而且遠高於平均數字。這項名為國際學生測試計畫的調查,有全球二十五萬名學生參加,芬蘭學生數學上也名列前茅。
     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成員國之中,芬蘭學生不但學業上排名第一,論教育較遲緩學生以及縮小男女生學業差別,芬蘭也遠勝其他國家。簡言之,芬蘭學校不會放棄任何一名學生。
     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報告明言:「芬蘭學童的成績表明,成功的教育制度,既可提高教育水準,也可拉近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。」
      這一切芬蘭是怎麼做到的呢?答案絕對不是大花金錢。芬蘭中小學的開支,比歐洲國家的平均金額略高些,但比其北歐鄰國較少。
      芬蘭也沒有採納其他國家教育工作者鼓吹的方法,包括嚴格的測驗、大量的功課、基本知識重溫、加強紀律等等。芬蘭學童幾乎都就讀公立學校,七歲才開始上學,比其他國家兒童較遲,而他們上課加上寫家庭作業的時間,每星期不過三十小時。相比之下,韓國學童要花五十小時,而他們的成績遜於芬蘭學童,排第二。
      不少國家的學校裡都有欺侮同學、濫用毒品、不敬師長等現象,芬蘭學校雖不能倖免,但比較少見,而且會很快處理,學童也甚少曠課。每年六萬二千個高中應屆畢業生中,平均只有一千人輟學,其中一半最後會回校完成學業。
      教育上,芬蘭有些條件較不少國家略勝一籌。芬蘭移民人口很少,不必多費人力物力照顧移民的語言及文化適應問題。芬蘭國民的文化水準也高:他們曾被瑞典和俄國統治了幾個世紀,其間學習本國語文成為民族主義象徵,大家都以本國語文自豪。
      不過,一九七○年之前,芬蘭學校還稱不上是教育的典範。和許多國家一樣,芬蘭學生十歲時,學校就按考試成績分班,一種是普通班,一種是職業教育班。分班決定了學童的未來,因為轉班幾乎是不可能。有論者說,芬蘭要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立足,就必須徹底檢討教育制度。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級顧問李奧.柏金表示:「今天的社會以知識為基礎。國民必須有良好的教育程度,工作上才可與時並進。」
      芬蘭教育從此轉變,以學生為本。教師有較大自主權,學生個人的需求也獲得更多照顧。原來學童十歲即須參加的全國考試廢除了,十六歲之前一律在綜合中學就讀。到了一九八○年代,水準參差的學生開始同班上課。一九九四年,當局下放教育管理權,學校可自行決定教育方式。
      芬蘭人把他們的教育成就歸功於以下幾點:
      教師訓練有素,居世界前列;薪水儘管不高,每月只有兩千至四千歐元,但社會地位崇高。大學教育課程取錄學生,每七名申請人之中只取一人,比法律和醫學課程更為嚴格。芬蘭教師工會特別顧問利妲.莎拉說,學校有權解雇不勝任的教師,但這種事幾乎從沒發生:「我們師範教育的要求非常之高,凡是考試及格者,都不會差到哪裡。」
      教師享有極大自主權,可自行決定使用什麼教學法,也可自行制訂課程,自選教科書,或者完全不用教科書。受聘後,不會受到定期視察、評核。理查.卡仁斯來自英國,在芬蘭教數學十多年,他說:「英國教育局對教師做大量記錄;在這裡,當局完全信任教師。」
      例行考試已告取消。芬蘭的教育家認為,考試帶給學生不必要的時間壓力,對獨立思考的學生不公平。莎拉說:「不少國家的教育局認為,強調考試,教育就會改善。我們卻認為這樣適得其反。考試太多,學生只會窮於應付。其實學習往往不能用考試成績來衡量。」不過,學生到了十八歲,還是要參加大學入學考試,約有三分之二可以升學;以國際標準而言,比率很高。
      學校教學生自我評估成績。波基拉克索小學校長桑茲特洛姆說:「學校從幼稚班開始,就教學生評核自己的成績。這有助培養他們對自己負責的觀念。他們負起責任之後,讀書就更覺自由自在。教師不會經常監視他們在做什麼。」許多小學都會發給低年級學生每週評估表,其中有「完成功課」、「發言前先獲老師許可」等項目。每個項目的左邊和右邊,會有一張笑臉和苦臉,學生對自己表現滿意,即在笑臉旁做個記號;不滿意,則要選苦臉。教師也會以標記說明自己同意學生的選擇。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評估,則要用文字表達,並在每學年結束時,寫一篇較詳盡的評核。圖奧瑪斯.西塔拉今年十八歲,五月時高中畢業,準備上大學攻讀法律。他說:「當你學會評估自己的能力,自欺還有什麼用?」
      教師鼓勵學生獨立學習。寇絲蒂.桑塔荷馬自一九八二年以來,在芬蘭首都東郊一所綜合學校教法文。她說:「我們要求學生自己搜集資料,而不是從課本裡學習。真正的知識來自搜尋。」學生都同意這觀點。西塔拉說:「我們的教師幾乎從不講課。你如果只是記下教師授課的內容,不會學到什麼。自己動腦筋思考非常重要。」
      學校氣氛輕鬆。在芬蘭所有中學,學生除非有課要上,否則根本不必上學;而一下課,學生就可回家。上下課都不響鈴。一家中學的教師理查.卡仁斯說:「太多管束,只會令學生反感。我們的學生有責任感,有尊嚴,因為他們是自願上學,而不是被逼的。」
      學習遲緩者獲仔細輔導。這是芬蘭教育的最大成就。按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公佈的國際學生測試成績,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之中,芬蘭學生學業最優者和最劣者差別最小。
      芬蘭人不視需輔導學生為失敗者,卻視輔導為進步的手段。奧拉利中學教師瑪嘉.科依維斯托專責輔導學業或品行有問題的學生。她因應每個學生不同的資質,各自制定了循序漸進而且切實可行的學習計畫:首先,她只要求要來上課;接著,準時來上課;之後,攜帶教科書來上課等等。她說:「我要求他們做家庭作業,不求他們的答案正確,重要的是努力去做。」
      教室裡掛著各學生表現的線圖。一個學生做了功課,科依維斯托就會在線圖上加一點,並與上次畫的一點連起來。明顯地這做法很見效:所有學生的線條都穩步上揚。
      芬蘭教育整體而言非常成功,要指其缺失,似是吹毛求疵了。芬蘭有些教育工作者只能說,高材生似乎未能得到足夠的照顧。古洛沙利中學校長基利基.維古納說:「我們是否能令高材生的天賦完全得以發揮?是否應設立高材生學校,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?」
      不過,芬蘭人認為,學生不分學習能力同班上課,則全班都可獲益。桑塔荷馬常把她的法文班分拆成兩人至四人小組,每個小組至少安排一名高材生。她說:「如果成績較差或中等的學生集中在一組,我自己就必須加入。但把成績較好和較差的學生安排在一起,較好的就可以幫助較差的。我則可往來於各組之間,從旁輔導。」
      這天,桑塔荷馬請八年級學生準備一篇法文獨白,描述自己的嗜好,講給同組同學聽。她自己從這一組走到那一組,聽聽學生的報告有否問題,幫助他們糾正文法錯誤,並給予鼓勵。
      她從來都不批評學生。她說:「批評會使學生尷尬,一尷尬就不想學習了。每個人都會犯錯,這不要緊。學習一時沒有進步或很緩慢,也很正常。我們要學生和自己以往的成績相比,而不是和其他同學相比。」
      桑塔荷馬說到這裡,若有所思地停下來。隨後這段話,可謂概括了芬蘭教育制度對學生的態度,即耐心、寬容、力爭上游而不自滿:「如果我未能教好一個學生,那麼,一定是我的教學工作出了問題。」 
     
     
    ~~~~~
     
    香港的教育何時才能有這種空間與胸襟? 
    [自己在臉書的回應]:
    不單給教育界同好, 也給所有香港的成年人, 想清楚香港的教育路該怎樣走.
    只要香港人不再那麼「功利」, 也不再執著於「讀書->上大學->搵錢->買樓->結婚->…]這「公式」, 即或(再)有個商界人做教育局局長, 也不會那麼容易將香港的教育流於「產業化/人材培訓」這種超低層次之地.

Post a Comment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